化解鋼鐵行業產能過剩,近年來一直是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今年也不例外。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不少行業需求將在今后幾年內到達峰值,產能過剩的矛盾將更加突出。2014年,粗鋼表觀消費量同比下降3.4%,不銹鋼衛生管消費進入平臺區的特征已十分明顯。在當前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把產能盲目擴張的勢頭壓下去是首要任務。但應改變過去“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構建發展先進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的良性互動機制。首先,實施產能置換,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其次,嚴格執法,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再次,實施精密不銹鋼管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壓減一批過剩產能。此外,開拓國內市場需求,消化一批產能。最后,鼓勵“走出去”,轉移一批產能。
李克強總理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堅持有保有壓,化解過剩產能,支持衛生管企業兼并重組,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同時,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淘汰落后煉鋼產能3110萬噸,超額完成年度目標。與此同時,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國內共建成投產高爐24座,設計鋼鐵產能3500萬噸。過去六年已經淘汰9000萬噸落后煉鋼產能。但是專家也表示,如今100萬噸及以下落后產能加上地條鋼等,仍剩1.7億噸面臨淘汰。
事實上,目前很多鋼鐵企業,尤其是部分國有鋼管廠,承擔了比較大的社會責任,不管是企業、員工,還是當地政府,都不希望鋼企出現關停現象。化解過剩產能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通過3到5年的大浪淘沙,鋼鐵供需逐漸達到新的平衡是可能的。通過市場化手段化解過剩產能目前已經成為業內共識。除了市場化手段之外,環保加壓也是一個可取的辦法。今年新環保法已開始實施,噸鋼生產成本因此增加200元,這對于一些資金壓力比較大的精密鋼企來說,有可能會成為壓倒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為推動轉型,中國將于6月前發布《鋼鐵工業轉型發展行動計劃》。根據計劃,鋼鐵企業數量將從目前的500多家壓縮至約300家。到2017年前,能耗總量實現零增長,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
業內人士稱,中國鋼鐵行業面臨的困境才剛剛開始,萬元GDP的耗鋼強度從2007年的174公斤下降至去年的100公斤。未來幾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鋼鐵產量跨過峰值,這一數據還將進一步下降至70公斤。鋼鐵行業的真正冬天將在2018年之后來臨,產能過剩問題也將迎來最嚴重的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