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鐵行業全面虧損的情況下,一季度由于鋼鐵行業整體運行趨勢有所好轉,同時原材料采購成本具備一定的滯后期,整個中國鋼鐵業業績相對較好。
經歷去年行業持續低迷后,不銹鋼管廠披露的一季度業績預告開始透出一絲回暖跡象。鋼市中最具代表性的“虧損王”鞍鋼因其連續第二年出現大額虧損,于3月29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但今年一季度成功實現扭虧為盈,完成凈利潤5.4億元,同比增長128.60%。對此,該司稱,凈利比上年同期增加主要原因一是原燃料價格下降影響;二是公司采取了一系列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措施。
柳鋼股份發布的一季報顯示,公司一季度實現凈利潤8249萬元,同比上升702.2%。對于利潤的大幅增長,公司解釋主要是上年第四季度大量采購低價位礦石在本報告期財務結算中體現優勢。
與前兩家相比,鋼鐵行業賺錢能力最強的寶鋼股份,凈利則在去年逆勢大增后,今年首季再度增長三成。其高管稱,公司一季度經營業績總體上比較平穩。
在已公布的鋼企一季報中,上市不銹鋼管廠鋼企今年一季報業績明顯分化。去年巨虧的安陽鋼鐵和首鋼股份再度出現大額虧損,山東鋼鐵則成功扭虧。而日前來自鋼鐵業的另一巨頭武鋼股份交出的成績單,也算是勉強過關。
然而,對于一季度的鋼市行情,記者也從上海的鋼貿商處采訪得悉,他們多認為本輪上漲不能只看表面現象。“各不銹鋼管廠一季度盈利主要得益于去年9月至今年春節這期間的反彈。鋼廠不斷上調出廠價,但下游終端市場的鋼價卻在下跌,市場一直呈現批零倒掛,這讓貿易商們大幅虧損,鋼廠的利潤建立在轉嫁壓力給經銷商和貿易商身上。
眼下鋼市的大環境是:礦石供大于求,價格卻居高不下;而不銹鋼管廠的環保力度加大,限制產量,淘汰產能,提高鋼材強度等枷鎖纏身;此外,房地產調控力度繼續增加,制造業需求,質在提高,量在減少;國家政策長期利好已不復存在等。進入3月后,各鋼廠加速釋放產能,結構性過剩嚴重,各鋼廠自3月起相繼下調訂貨價格,寶鋼等大型板材企業在4月份全面降價,且部分對3月或4月合同進行追補。
然而,進入5月后,首鋼、寶鋼、武鋼、沙鋼、萊鋼等主流鋼廠紛紛下調了其出廠價。倒掛現象雖有所緩解,但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鋼市仍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這令鋼鐵企業的經營形勢再度蒙上“嚴峻”的面紗。
“鋼廠出廠價格一向滯后于市場價格,尤其是在價格下跌過程中。在市價真正止跌之前,鋼廠訂貨價格仍存下降空間,進而抑制市場運行。”中聯鋼首席分析師胡艷平綜合分析認為,“下一步,經濟弱復蘇仍將繼續,宏觀政策面不太可能出臺實質性刺激政策,必將抑制用鋼需求。同時鋼材市場供需基本面難以發生根本性變化,上游鐵礦石原料則仍存補跌需求,鋼價探底之路在5月份仍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