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一份新產業政策通報,正式提出通過“新工業革命”逆轉工業比重下降趨勢,至2020年將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目前的15.6%提升至20%的“再工業化”總體目標。
“再工業化”成為歐盟貿易保護的托詞,白明分析指出,貿易政策目標轉而為“再工業化”戰略服務“貿易自由化”也自然被“鎖進了柜子”。
歐盟頻頻揮舞貿易保護大棒,我國無縫不銹鋼衛生管行業已經全部“中招”,陷入前所未有的出口困境之中。
日前從業內獲悉,就在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無縫衛生級不銹鋼管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之后的兩個月內,中國企業正在積極準備相關材料應對歐委會的調查。業內人士擔憂,從近期的動態來看,歐盟延續了去年對華貿易的強硬風格,在反傾銷調查的同時很可能將在后期啟動反補貼調查。
實際上,我國無縫鋼管產品出口歐盟的數量和金額不大,直徑超過406.4毫米無縫鋼管案件總涉案金額近3000萬美元,一年出口額約3萬噸。這么小的金額讓歐盟如此大費周章。進口量和進口額都很小,像歐盟所說的會對歐盟行業產生很大影響,事實情況完全不支持這一點。
中國海關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歐盟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的地位,而歐盟第一大精密不銹鋼管出口市場的地位被美國取代。
歐盟之所以密集發難中國出口,根本上還是為了保護本國產業本土不銹鋼管廠,順利推進其再工業化戰略。實體經濟的內生動力、通過制造業的振興發展解決就業,成為歐盟目前突出要解決的問題。而近年來在一些競爭行業發展迅猛的中國,也就被視作威脅歐盟產業競爭力的對手,成了歐盟貿易政策瞄準的目標。
以鋼鐵行業為例,據了解,歐盟為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鋼鐵生產市場,鋼鐵業占歐盟GDP比重的1.5%左右,27個成員國中有23個國家的鋼鐵工業占據重要產業地位。
歐洲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再工業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貿易保護行為往往存會產生慣性,今年中歐之間仍將充滿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