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信部公布了今年首批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19個行業,力爭在9月底前關停名單內企業的落后產能。下一步,有關部門將會盡快出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總體方案。自2004年以來,抑制產能過剩一直是中國進行宏觀調控的重點,但產能過剩卻屢難化解,成了“老大難”。其中,原因何在,破解之道又在何方?
鋼鐵產能的高歌猛進只是我國產能過剩的“冰山一角”。產能利用情況最為直接的指標是產能利用率,被定義為長期均衡中的實際產量與最佳生產能力之間的差異,是國際上考察產能過剩的重要指標。根據美國的經驗,當不銹鋼衛生管工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5%時,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全部。當產能利用率在81%~90%時,出現正常的產能過剩。而低于81%時,為較嚴重的產能過剩。
不僅傳統制造業的產能保持高位運行,被寄予厚望的高科技產業也開始出現類似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5月發布的2013年《產業藍皮書》稱,中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從2004年的6家急劇擴張到現在的80多家。如果以每個企業每年50萬千瓦的制造能力計算,這80多衛生級不銹鋼管家企業年產能就是4000萬千瓦,而中國目前的市場容量只有1000萬千瓦,遠遠供過于求。
要化解不銹鋼管廠產能過剩,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其一,以規劃進行約束。使各地明確自己的產業發展定位和調整方向,找準各地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避免盲目投資。其二,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落后產能的淘汰給市場騰出了空間,也能提升先進產能的比例。其三,加快科技創新,鼓勵企業在品種、質量、節能降耗、環境保護上做文章,這樣可以擴大精密不銹鋼管有效需求。其四,加強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地鐵、保障房等,可以化解一部分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