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氏體不銹鋼是為了克服馬氏體不銹鋼的耐蝕性能差和鐵素體不銹鋼脆性過大的缺點發展起來的。奧氏體不銹鋼于1913年在德國問世以后,在隨后的80多年內,奧氏體不銹鋼一直是根據各種技術要求和當時的生產能力按不同道路不斷地發展起來的。
早期的高碳18-8型Cr-Ni奧氏體不銹鋼衛生管在使用過程中曾發生災難性的晶間腐蝕破壞事故,嚴重影響相關工業,特別是化學工業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對產生這種現象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發現,晶間腐蝕是由于這類不銹鋼衛生管在一定受熱條件下沿晶界析出Cr23C6碳化物,進而引起相近區域貧鉻所致,即眾所周知的敏化態不銹鋼晶間腐蝕的貧鉻理論。根據這一理論,不銹鋼衛生管中的碳是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盡管當時己掌握將不銹鋼衛生管中的碳含量降至溶解度極限以下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C≤0.03%),但限于當時的冶金水平難于實現,為此采用加入強碳化物形成元素的措施以防止有害Cr23C6的大量析出,于是在這種鋼問世16年后發展了含欽或含妮的穩定化奧氏體不銹鋼,廣泛使用的是1Cr18Ni9Ti和0Cr19Ni11Ti。它的出現對解決敏化態晶間腐蝕起到了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