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關于鋼材貿易金融風險的負面新聞此彼起伏。8月5日,交行蘇州分行滄浪支行前員工爆料:該行領導指使員工偽造合同幫助鋼貿企業貸款,仍在進一步加劇風險。前一周,上海市場還曝出某倉庫用水泥卷冒充冷軋板卷,抵押給銀行融資貸款多年。
這是多么的觸目驚心。“此方面事情曝出后,上海許多銀行對于鋼貿企業的貸款審核要求可能會更加嚴格,同時也會提高季度末還款前的市場警惕度。”西本新干線首席分析師劉秋平為此告訴本報記者,這個行業本來的融資模式就存在不完善,這是長期積攢后的集中爆發。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錢荒”二字對于我國鋼鐵不銹鋼衛生管貿易企業來說已然不是新鮮詞匯。
其實,早在兩年前,這個行業便深處寒冬,曾一度徘徊在資金緊缺,甚至部分企業資金鏈時有斷裂的邊緣。尤其銀行收緊信貸后,這一問題暴露的更為明顯起來。
我們眾所周知,我國鋼鐵貿易生意有1∶3的規則,即做一單生意至少要有2~3倍的資金量用來周轉,是一個離不開貸款的行業,銀行信貸一旦收緊就立刻帶來影響。在王建中看來,“鋼材屬于金融屬性較強的大宗商品,銀行質押貸款率很高,正是這一特點,也給行業信貸泡沫的集中爆發埋下了隱患。”
據悉,2009年之后,衛生級不銹鋼管鋼貿企業的過度擴張加劇了其資金鏈斷裂風險,而商業銀行不科學的考核制度更是加速了信貸泡沫的破滅。
現在整個行業處在失血狀態。王建中說,許多熬不住的企業已經關門或轉行,還有一部分靠著“拆堵墻補西墻”、“勒緊褲腰帶”緊縮中掙扎度日。雖說這兩年銀行對鋼貿企業貸款并沒有全部停止,已然堅持有保有壓政策,但普通精密不銹鋼管鋼貿企業幾乎是貸不到款的,就是個別找關系能貸到款的也根本吃不消銀行的高額利率。
貨幣政策需要堅持通過穩健略偏緊的基調,去促進過剩產能的自然消化。今年以來,決策層強調的“盤活存量貨幣”,以及6月份央行針對銀行間“錢荒”的態度,就是對上述政策取向的明確注腳,包括金融領域在內,中國經濟的全面去杠桿將拉開序幕。接下來可以看到,部分不銹鋼管廠出現實質性的債務清償困難,企業破產清算、并購重組的時節再度降臨。如果此時加大寬松的政策信號,將可能導致債務和過剩產能清理的過程被動延長。因此,政策絕不能因短期指標的回落而大幅放松,也不因一時的信貸增長過快而盲目收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