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中國鋼鐵行業最轟動的重組項目——首鋼不銹鋼管廠曹妃甸基地,八年后成了“包袱”項目。
唐山鋼鐵集團的高管們如今提起這個項目,念叨最多的是投進去的130多億元何時能收回。這個包袱足夠沉重,從2009年投產至今,新鋼廠連年虧損,累計已經超過100億元。
在鋼鐵產業整體低迷的背景下,被當年的擴張沖動困住的何止唐鋼一家。中信泰富這家近年陷入西澳洲磁鐵礦項目泥潭的公司,也在為特鋼項目的擴張買單。
政府規劃有政府規劃的邏輯,市場有市場的邏輯,只能選擇其一而不能兩者兼得。
嚴重的不銹鋼衛生管產能過剩說明政府規劃毫無章法,同一區域兩大鋼企惡性競爭,說明審批者未能盡責。如果在政府規劃力極強的德國,有可能湛江已經成為鋼城,與上海、河北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其他項目根本沒有上馬的可能,以捍衛價格保護環境。
南方的衛生級不銹鋼管產能沒有大規模上馬,北方已經形成鋼鐵集散地,市場邏輯大顯神威,沿著江蘇、河北的海岸線,大大小小的鋼鐵企業大規模上馬,不僅形成了過剩的產能,還形成了游擊隊式的剽悍作風。這些鋼企才不管什么結構調整,線材還是板材,什么賺錢生產什么,事實常常證明他們的正確——大規模基建支撐了背后的粗鋼產業,我國的高端鋼材往往競爭不過國外產品,而現在,精密不銹鋼管也隨著低端鋼材一起過剩了。
如果信奉市場的邏輯,就請尊重企業主體的意志。
在鋼鐵行業平臺交易機構西本新干線電子商務公司總裁助理盛志誠看來,近幾年來中國鋼鐵企業的兼并重組,沒有一家能說得上是成功的。國家的政策曾經給企業擴張提供了支持,現在又開始為企業的困境背書。盛志誠說,政府現在應該做的是,給市場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讓該買單的買單,該成長的成長。